专栏专项
Special Columns
课堂教学就是社会竞赛。“怎样上好一堂课”是一个常谈常新、百家争鸣的问题。依笔者一孔之见,其实上课犹如写文章。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,古人把这个中心比喻成灵魂和统帅,“意犹帅也,无帅之兵。谓之乌合。”文章的中心统帅了文章的各个要素,诸如材料的取舍、层次的安排、词句的遣用等等。
一堂好课亦如是,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,绝不能海阔天空,漫无目的。在这个中心的统领下,包含着若干的难点、重点。紧扣中心,突出重点,解决难点,展开有层次的讲授,或并列,或递进,脉络清晰,内容丰富而集中,中心明确而突出。一节课下来,学生析释了难点,把握了重点,识记了中心内容,有了极大的获得感,这样的课堂才接地气,扎扎实实。
要把难点讲清、把重点讲透、让中心彰显、让课堂接地气,教师必须做好两件事:
一、在备课阶段必须按课程教学大纲、课程考试大纲、课堂受众情况进行备课,设计课件、设计教案、设计板书、设计受众接受情况、设计课堂语言;
二、在授课阶段必须对内容作详略处理,当详则详,详处浓墨重彩;当略则略,略处三言两语。
在督导课堂教学听课时发现,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讲授了几个相关的定义和概念,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上已有详尽的阐释,即或学生不看书,老师只言片语便能讲明白。然而这位老师面对这些浅显的内容却饶有兴趣的滔滔不绝,口若悬河。课堂上,学生却昏昏欲睡。老师讲的貌似“理论”,有“学术”味道,其实是典型的空话、套话,应该果断的作略处理。
而同样的内容,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处理办法是:经过十来分钟的渲染和铺垫之后,课堂教学便渐入高潮与精彩的部位,重点出现了,难点也来了。这时,这位老师便慢慢地、精神饱满地慢讲与细讲,教学内容的中心逐渐聚拢、成型,乃至赫然凸显。学生顿悟,学有所得。这样,课堂教学便接地气了。
能否有效的对教学内容做出详略的处理,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具备精心裁剪的功力。学生是有分辨力和选择力的。学生已知、易知的信息不讲或者少讲,万不可絮絮叨叨,自我陶醉。学生未知、难知的信息,则要详讲精讲,特别是学生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要讲深讲透,学生们一定会竖耳张目,聚精会神。
从这里也可以解释一种现象的成因:为什么有的课学生睡觉人数或玩手机人数居高不下,而有的课(哪怕是第7、8节课)学生的认真程度却几乎达到全班全神贯注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备课时作了精心设计、精心裁剪,讲课时作了内容取舍、详略处理,不仅在内容上有了疏与密的变化,节奏上出现了快与慢的交替,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了一节课的难点、重点,彰显了中心,接上了地气。
详略与剪裁互为因果,相互依存,可以说这还只是技术层面的分析,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探讨,简言之有三点十分重要:
其一,知己知彼。切实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。正如搞经济的人要了解市场,市场要了解顾客,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明确bob手机综合app官网版 - 安全版 的办学方向,人才培养的目标,学生求知的需求。只有透彻地了解学生,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精准、高效、优质的教学服务,而不是水漫金山式的粗灌溉。
其二,厚积薄发。始终站在学术高地。一般来说,我们高校教师对本专业应研究颇深,有较深造诣,做到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,始终站在学术领域的前沿高地。让自己变成教学并学术研究型的老师,既是学者,亦是师者,能使课堂上的讲课高屋建瓴,新意频出,有浓厚的学术氛围。要让学生得意地说:“我们本科生在上研究生的课。”
其三,倡导“大国工匠”精神,精心打磨每一堂课。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“大国工匠”精神。“匠”者,坚韧、执着、精准之谓也。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为我国各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如果我们把昔日“教书匠”之“匠”注入时代的新含义,脱稿脱屏地在课堂上精准、精确、精细、精心、精神地上好每一堂课,让每一堂课成为精品课、金课,我们的尊严感、自豪感、陶醉感、获得感便油然而生。